查出售
查高校
查求购

汛期来临,用专利筑牢安全屏障——闻“汛”而动 抢险保平安

2022-07-01 10:00

  近日,我国部分地区迎来持续强降雨,江西、广西等多地暴发洪水,广东更是经历近10年来最强“龙舟水”,各地纷纷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防汛除了靠传统的“脚底板”不间断巡查,更需要时刻在线的“智慧双眼”严防死守: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与预警,从上天入地的先进设备到大数据分析,再到无人机精准施救落水者,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科技”被应用在防汛抗洪第一线,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风险。

  预报信息打破时空界限

  6月25日晚,北京市民李先生的手机收到市防汛办发来了短信提示:预计26日至27日我市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雷电大风,请广大市民合理调整出行……

  李先生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根据防汛部门的短信提醒,他和家人可以提前做好出行安排,避开风险地区。他还表示,随着科技不断应用在气象领域,气象预报信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信息传播更方便快捷。

  在南方最近一次大范围持续强降雨过程中,中国电信广东梅州分公司依托5G无线网络技术,将天翼看家、天翼大喇叭安装在河道路口、桥头、居民居住地等方位,实时获取最新的水位变化情况和道路人车交通情况,再通过天翼大喇叭进行远程喊话,快速将灾害情况及防范要求传达到千家万户,让防汛救灾更科学更高效。

  最近,闻“汛”而动的还有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其依托集成了预测、预警、预演、预案等功能的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四预平台,做到滚动预报、精准调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珠江委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科技计划处科长陈高峰告诉记者,该平台中的水文预报功能由珠江委水文水资源局提供技术支撑,工程调度功能由珠江委下属企业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所需的计算资源和网络环境由珠江委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整个系统由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完成集成开发。

  此外,由珠江委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文局惠州水文分局共同研发的“洪水实时预报与精细化调度技术”支持降雨短临预报,可实现3分钟内完成7天的一维河道洪水过程模拟,30分钟内完成7天的一二维洪水淹没过程模拟。

  “实现精准预测的背后,是一项项创新技术、一件件专利的支撑。”陈高峰表示,以“洪水实时预报与精细化调度技术”为例,该技术目前拥有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3项,并在去年底入选水利部《2021年度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清单》,向全国推广应用。目前,该技术已在珠江防总、白盆珠水库工程管理局、惠州市水利局、惠阳区农林水务局等各级防汛主管业务部门应用。

  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研发的径流中长期集合预报技术,已在多个流域得到应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技术研究人员袁喆告诉记者,该技术采用集合预报的方式对单一模型进行集合处理,充分利用各单一模型在建模中的优势,并相互约束各自的缺陷,从而提高模型的精度。

  今年初,水利部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

  智慧防汛应对汛期“大考”

  面对持续时间长、洪水量级大、防御战线广的洪涝灾害形势,各级水利部门把防汛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全力投入大战大考。

  为做到关键时刻万无一失,各省防汛部门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洪主动仗,开展防汛演练,进行定点排查调测活动。对堤坝的牢固进行“体检”是防汛中的重要一环。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江苏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共同研发的专利技术“堤坝非稳定渗漏快速航检技术”应用在防汛第一线,筑牢安全防线。项目负责人汤雷对记者表示,该创新成果拥有专利2件,已在江苏省防汛抢险训练场护堤应用,成功识别出了渗漏区域,并计算了渗漏面积。

  另外,由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发的水利枢纽水下结构智能巡检与安全评估系统也在防汛过程中一展身手。该院智慧水电与流域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皓冉告诉记者,该技术目前拥有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项,适用于水利枢纽泄洪消能建筑物,如泄洪洞、消力池、水垫塘等水下结构的安全巡检。目前,该成果在四川省广元市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四川省成都市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泄洪洞应用,保障了枢纽防洪、发电等功能的发挥。

  当前,我国正在优化完善监测站网布局,建立与防汛调度和国家水网相匹配的水文站网,加大天、空、地遥感技术应用力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如今,我国已构建智慧防汛抗洪强有力的防护线,让防汛抗洪从过去“人防”向“技防”转变。

  地空协同缩短救援时间

  在抗洪抢险中,为不幸落水的人送去救生圈等急需物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人工送救生圈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可能会错过黄金救援时间。无人机、水上飞翼无人动力船的出现就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演练中,一架挂着救生圈的无人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救生圈“空投”到了落水者身旁,做到精准救助“落水者”。

  当有大量群众被困孤岛怎么营救?中国安能重庆救援基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它们的长40米、宽8米的动力舟桥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它既是转移灾区群众的“方舟”,又是运送重型救援装备的“大桥”,一次性可转移450人,并可保障70吨级重型装备和车辆迅速克服江河、湖泊等障碍。

  当前无论是在防汛抗洪,还是遇险救助,处处都彰显科技的力量。数据显示,2021年,水利部启动42项水利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立项实施48项长江、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改革重组10家部级重点实验室,新筹建5家部级重点实验室。遴选104项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利部大力推进人才创新行动,新选拔20名水利领军人才、1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打造10个水利人才创新团队。

  水利部在前不久举行的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水情,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开发一批解决水利现代化最需要、最紧迫问题的高新技术,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本报记者 陈景秋)